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CIAC2022)广播电视志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4月27日,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CIAC2022)广播电视志论坛在当日下午2点成功举办,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论坛采用线上活动模式。广播电视志论坛作为视听大会的第一场预热活动,由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京东集团、光明网承办,由北京新视听发展中心(北京音像资料馆)、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协办,由北京市广电局孔建华副局长主持。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秘书长李佳臻与多位视听界、传媒界和企业界朋友欢聚一堂,围绕论坛“从音像资料馆到视听博物馆"主题展开深度交流探讨。
 

 

论坛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单元史志《论红色广电》、第二单元博物馆《传媒馆的经验和启示》、圆桌会议《畅想中国视听博物馆》。

 

 
部分领导专家灼见采撷
 
 
 
 
 
 
 
论红色广电
 

 

祝燕南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客观认识和科学掌握党的领导下人民广电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经验对于新时代的广电人增加历史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了维护、拥护党的确立,为党和人民事业接续奋斗有很强的现实和深远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张恒彬 市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副主任
 
编辑、编纂地方志意义重大,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重要的载体形式。在当今数字化背景下,要坚持逐年编纂年鉴。地方志和年鉴的编纂不在于“编”重点在于使用,像是广电音像资料馆,拓展做好志书、年鉴的开发利用。

 

陆地 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曾经的北京广电人,我对中国的红色广电如数家珍。“百年一志,盛世修史。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是中华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今天才会探讨《北京广播电视百年研究》。百年是个不长不短的时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年可谓一瞬;对于一个人来说百年就是一生;对于一个行业来说百年的纪念征途的里程碑。现有广播电视志缺乏连续性和内容丰富性,尚未能全面显现广电发展的全貌和最新发展状态以及满足广电研究的学术要求。再加上北京是中国电视的起源,在视听媒体行业占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地位。所以重著《广电志》是具有极高的学术、传播和历史价值的。随着视听设备的逐步升级,《广电志》也应该联通上下游终端及融媒平台,打破传统与时俱进。并且不拘泥于文字、数据、照片等传统调查手段,
还可以结合音像、口述、实物等丰富历史资料背书和素材多样性,为北京乃至中国广电博物馆征集更多的史料,为产学研一体化探讨新路径,为北京和中国广电的发展创新以及发挥广电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开启国内外传播新局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刘书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
 
我们地方志的主要功能是“资质 存史 教化” 强调为现实服务,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我们都可以考虑跳出地方志年鉴的文本,基于其时间长、范围广、参与人员规模大等特征,来动态关注编史修志的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过程和结果给予同等的重视。如今学生的教材多呈点、线等专题形式呈现,像这种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全面覆盖的史志恰好填补了空缺,具备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意义。

 

 
传媒馆的经验和启示
 

 

吴志勇 中国传媒博物馆副馆长
 
传媒博物馆是国内首家集传媒文物保护,传媒意识研究,传媒文化研究等国家级传媒综合类博物馆,传媒博物馆丰富了博物馆行业也填补了传媒行业的空白。传媒博物馆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撑,社会力量也是博物馆发展重要的一个渠道。

 

孙峰虎 北京新视听发展中心(北京音像资料馆)主任
 
8K艺术馆围绕数字视听脉络全景呈现不同历史的发展情景,展示包括经典视音频内的拍摄制作核心设备和沉浸式企业场所,随着视听和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融合,智慧广电在媒体等方面取得完美成效,通过8K艺术馆搭建视听应用场景,体现8K艺术馆服务和承载了创新应用新方式。

 

毕建宇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
 
倡导建立行业性的博物馆,建立些符合当代生活、符合当代社会城市发展景象的博物馆,如今视听博物馆也同样符合这些价值要求。
恒亲王府的保护要求要对文物作最少的干预,做原状的保护。对文物的干预要考虑到文物自身的承载力,不能破坏文物的构造。

 

 
畅想中国视听博物馆
 

 

潘国林 中广电设计院副院长
 
我们的中国视听博物馆建设首先要满足为社会及其社会发展服务和对整个社会公众开放的定义以及把视听博物馆当做是践行“十四五规划”中的一个项目来做的定位。习总书记说过:“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所以博物馆的功能除了作为展览馆、艺术中心和科技中心之外还应该具备资料查阅,科普等功能的学习场所。并且在后疫情时代要践行“三结合”,即线上线下相结合、专业和大众结合、展示与体验区结合。视听既实又虚,它属于传媒的一个部分,但不能完全替代传媒。文化要为视听技术和手段赋能,产生自己的内核,避免成为产业链上的附庸。未来视听可以融合元宇宙和新兴技术,紧随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

 

李佳臻 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秘书长
 
我们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在博物馆策划和运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关于中国数字视听博物馆建设,我简单从空间布局和运营两方面简单分享下经验心得:一方面是场景的交互,一方面的需求的交互。场景的交互要运用更先进的视听设备,融入元宇宙的虚拟人、动捕系统、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消费者打造沉浸式的虚拟空间,坐观天地星辰,感受视听之美。一方面是与消费者的交互,要为整个场馆做足够的留白,便于参展内容的流动与更新,紧跟新兴消费者需求,打破常规、拓宽视听的边界。从运营来说,我们在过去数年参与的成功案例中,摸索出一条数字文创特色主题场馆的经济生态循环链条,即打通顾客、艺术家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形成源源不断的造血系统,让展陈和文创内容与时俱进,与人同频。满足顾客定制化消费需求和观感体验的同时拉动博物馆周边文创的收益和企业市场,形成源源不断的消费内需闭环。

 

秦旭东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科技处处长
 
视听小站的建设是公共服务和新视听“零距离”的重要承载力,视听博物馆以建成视听小站旗舰店作为视听小站建设的技术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视听博物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要从传统封闭式的场所来引导观者体验,去大范围适应公众需求,用丰富的视听博物馆资源提供更多的服务需求。

 

 

本号分享所有文章及新闻旨在传递行业信息,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编辑:陈宇诺
监制:赵梦雨
 
 
2022年4月30日 15:14
浏览量:0
收藏